新生代互動影音裝置藝術展
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舉辦〈創作研習營〉(7/25-7/27),招募全國大專院校相關科系學生與藝術創作者組隊報名參與,並邀請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參與講習,獲選團隊於研習營期間發表創作計畫,並由國內外專家提供意見指導,優秀創作計畫即獲得補助製作,展出互動影音藝術裝置作品。
• 展出地點: 榕樹廣場
• 展出期間: 11.22-26 Wed.-Sun.
• 展出時間: 17:00-18:30 開放自由參觀 19:00-22:00 限額參觀 (請於展演期間每晚18:30至現場服務台索取參觀券,發完為止)
UNDERGROUND.PKG
• 團隊:挖礦社
• 指導老師:王福瑞 臺北藝術大學
• 團隊成員:蔡岱臻 臺北藝術大學 蔡孟汝 臺北藝術大學 詹媛安 臺灣大學 許宜蓁 交通大學
• 作品概念
UNDERGROUND.PKG以虛擬實境為創作媒材,直指「回憶」背後虛與實的本質,試圖將「遊玩的記憶」轉為一種真實體驗,而非異象或經驗的共鳴,並將其延展至現實中,使人對虛擬的想像不再侷限於特殊設備,藉由時序的同步,產生相應的身體判斷和感知。
「看不見現實」 的 VR 玩家如何與「看不見虛擬」的普通玩家互動?我們參考了兒時 「鬼抓人」類型的遊戲,以追逐元素作為溝通虛實的語彙,建置一套翻轉既有感知的互動機制 :四位使用者中,一人配戴VR眼鏡,其他三人使用滑板車。VR 使用者身處象徵埋藏之意的地下樹洞世界,追擊化為光球的滑板車使用者;滑板車使用者在滑行同時,其所在位置會生成數據回傳給虛擬實境端,因此使用者必須透過車上特殊的後照鏡裝置,確認自身在虛擬世界的位置,以躲避無形的攻擊...。
離散者 Disapora
• 團隊:Roam Lab
• 指導老師:王欣仁 臺北藝術大學
• 團隊成員:洪譽豪 臺灣藝術大學 許汝翡 臺灣藝術大學 吳宜倫 臺灣藝術大學 潘 勁 臺灣藝術大學 陳家翊 臺灣藝術大學 戴宏霖 臺灣藝術大學 徐元彥 臺灣藝術大學
• 作品概念
「離散」是一種離鄉客居的處境
衛武營曾為訓練士兵的營區,其身份位置代表著眾多離鄉從軍者的 另一個家園。魯西迪 (Salman Rushdie) 在 《想像的家園》 (Imaginary Homelands) 所說,失去自己的身分地位、近乎一種 飄盪的行為。
以數位創作 凝結軍民共同的記憶
透過數位的形式,封存當代地景樣貌,藉與衛武營及鳳山間緊密的連結場域,反饋至曾經的離散者客居地。曾經為南台灣著名的兵仔市:鳳山第一公有市場,為鳳山軍民相鄰共生,記憶中的連接橋梁。 3D 掃描封存傳統市場及周邊攤商,以零碎、模糊的形式重組並置入VR環境,各場景呈現似曾相似的早市景象,使觀眾在沉浸式的視覺下重組自身感官經驗,同時與衛武營曾經的記憶相連接,於此體現並反映相同空間平面,不同時間軸向的離散者情境。
感謝 Asus Zenfone 提供手機
Time Cabin 時光船艙
• 團隊:LAB4415B
• 指導老師:蔡子瑋 臺中科技大學 李家祥 臺中科技大學
• 團隊成員:黃天心 臺中科技大學 王韻婷 臺中科技大學 陳筱媛 臺中科技大學 李宜亭 臺中科技大學 趙翊如 臺中科技大學 石孟穎 臺中科技大學 張育銘 中央大學
• 作品概念
高雄。連結世界的新視窗
身為台灣港口的重鎮,高雄港裡往返的巨大船隻,是許多在地人記憶中的畫面。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整體建築以「船」為設計意象,宏偉壯觀的建築 與 承載藝術文化傳播的地位,也正輝映著高雄這個港口的城市文明。 一個都市的發展,都是在地人用一步步美麗的步伐走出來的街道,更是城市發展茁壯的起點,也是人與人聚集、交流而自然產生了熱鬧與繁華的街景,逐漸演變成一座美麗城市,當時代更迭演繹,也為城市留下了獨特的樣貌及風情。
Time Cabin 封存時光 進入高雄不同時期的奇幻旅程 !
一艘航行中的「時光船艙」,將帶領觀眾一路從 1895 年進入到 2017 年,探索不同年代興盛時期的歷史,透過三個窗口瀏覽高雄別具風味的街景風情,再結合互動科技藝術呈現船艙內的真實場景與體驗,讓觀眾沉浸在創新的時光船艙中。
螢光漂流
• 團隊:互動空間實驗室
• 指導老師:施文禮 臺北藝術大學
• 團隊成員:施文禮 崑山科技大學 陳信甫 崑山科技大學 賴雅珊 崑山科技大學 蔡郁綺 崑山科技大學
• 作品概念
回憶中的榕樹,是歲月與情感的承載體... 在榕樹下乘涼聊天、在榕樹下下棋,是記憶中閒暇之餘的社交場合。
對於我們,榕樹能讓我們想起很多兒時記憶,那對於榕樹呢?他佇立在此幾十年甚至幾百年,感受時間的流逝、環境的演變、生命的流轉... 所以我們將其樹體透明化的抽離方式,試圖呈現內部情感的脈動。
那虛像的情感,從我們到榕樹(裝置),再從內部像螢火蟲般飄流出來,我們把樹體移出,讓人進入無形的場域空間內,體驗光與影的流動 展區設置 3 座互動裝置,透過麥克風收環境音,透過聲音大小讓榕樹之間的螢火蟲,忽而變大、忽而變小,做為聲音傳遞情感的媒介,讓螢光漂流於場域內。
榕融憶驛
• 團隊:鮭魚拿鐵
• 指導老師:陶亞倫 政治大學
• 團隊成員:洪湛閎 政治大學 陳芸軒 政治大學 孟憲奇 政治大學 蔡立德 政治大學 史佳欣 政治大學 黃彥儒 政治大學 廖子宏 政治大學 林桂竹 政治大學 歐人嘉 政治大學 洪湛筑 臺南藝術大學 董詩涵 臺北教育大學 蔣與弘 政治大學
• 作品概念
Banyan tree Memering 榕融憶驛
法國哲學家巴舍拉在《空間詩學》一書中,強調空間並非純為填充內容物的容器,而是作為人們內化經驗的、意識存有的居所。空間作為符號與人溝通的介質,飽蘊暫存各人的回憶,甚至意欲。在實體的空間中,光不需介質即能傳播,聲音則多經「空氣」傳導,這些我們所呼吸的「空氣」,又是由各種粒子所組成的。
亞里斯多德認為,嗅覺是一種矛盾的器官,介於外感官﹝視覺、聽覺﹞與內感官﹝味覺、觸覺﹞之間,既保有外感官能接收外部刺激的能力,同時仍須經過身體作為中立的介體,才能夠感知,並藉以判斷「香、臭」。
空間、介質、氣體與粒子,乃至於身體與嗅覺的關係,讓我們不由地深深思量:在空間中,以「氣味」的粒子性質微觀,去捕捉那些細微的情感,塵封已久的「記憶」或「意欲」如何形塑與提領。